是不是好神奇,每个人上淘宝上时所展现的页面及商品不太一样,这就是我们说的千人千面,千人千面的展现结果,其底层的驱动就是标签匹配,是买家标签和产品标签的匹配。 本文将会为大家讲解买家标签和产品标签的产生原理以及匹配逻辑以及为产品打标的方法。理解这些,对于我们操作店铺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买家标签很简单,当一个新注册用户还没有任何购物经历的时候,TA所填写的注册资料就是TA的初始标签。但是这个初始标签很脆弱,这个买家一旦开始购物,TA的购物行为就会形成这个买家真正的标签。注册资料可以随便乱填,东西不可能随便乱买。 这个买家所购买的产品的类目、属性、价格等各种特征,都会成为买家标签,买家在购物过程中的行为(收藏、加购、比价、看详情、看评价、看问大家、看猜你喜欢、看有好货等等),也会成为买家的标签。这里的标签,我们可以认为是买家的购物特征。系统也是根据买家购买的产品,以及买家在购物过程中的种种行为,来为这个买家打标的。 一个人在淘宝上行为越多,购买的产品越多,系统对这个人的认识就越深刻越全面,就可以更加准确的为这个买家推荐TA喜欢或者需要的产品。一个已经在淘宝购物几年的买家,TA家住哪里,家里有几口人,是否单身,有没有小孩,有几个小孩,小孩多大,有没有车,车是什么牌子的等等,系统都一清二楚。这些都是买家的标签。虽然我们并不知道系统对用户的打标有多少个标签,但是肯定是非常细化的。 另一方面,由于即便是同一个人,可能在不同品类下的消费习惯并不相同,又由于很多买家号背后并不只是一个人的需求而是代表了一家人,所以一个买家的标签并不是固定的或者说整体的,而是随着消费场景的变化,会表现出个性化的特质。比如我在买鞋子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极具消费能力的特征,因为我买鞋都会买1000元以上的;但是当我买T恤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消费能力就很普通,几十元的T恤是我的最爱。 又比如说,同一个账号,我和我老婆都在用,我老婆会买衣服,但是从来不会买鞋子,而我只会买鞋子而从来不会买衣服,那么这个账号在鞋子这类产品上表现出来的就是男性的消费特征,而在服饰品类中,表现出来的就是女性特征。买家的标签个性化甚至会细化到搜索词的维度。
下面我们来说一下产品的标签是怎么形成的,这个才是商家更关心的。 就像买家注册之后的初始标签一样,产品在刚刚发布之后也是有初始标签的。这个初始标签取决于产品发布的类目、属性和价格(折后一口价,即搜索时显示的价格)。而系统会根据这个产品的类目、属性、价格,给产品进行人群匹配,让跟这个产品的类目属性价格相符的买家人群有机会看到这个产品。
比如一双刚上架的凉鞋,发布在了女鞋类目,那么这个时候系统就会更倾向于匹配女性来对这个产品进行展现;假如说这个产品选择的属性是高跟、鱼嘴、黑色等,那系统就会匹配喜欢穿高跟鞋、喜欢鱼嘴喜欢黑色的女性来对产品进行展现;假如这个产品售价为598,那么系统会匹配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女性来进行展现。如果这个产品的类目属性填写正确,定价也合理,那么刚开始的展示人群,就是准确的。这就是淘宝系统千人千面原理的目标,这是非常科学非常合理的。
当产品有销量之后,系统对于产品标签的识别,就会从产品发布的类目属性和价格,慢慢转到对‘已成交用户’所带标签的识别。因为正常来说,购买这个产品的人,一定是需要这个产品的人,那么跟这些人类似的人群,应该也需要这个产品。这个逻辑完全没问题,所以系统会根据‘已成交用户’的特征(标签),来推荐相似的人群来展现这个产品。那么有多少成交用户之后,系统对标签的识别会转移到已成交用户呢?这个我也不知道……但是一般来说,有几十笔销量的产品,系统对标签的识别,就会主要取决于已成交用户。 按照系统的构想,如果产品定位、定价正确,系统最初根据类目属性和价格推荐的人群,就会变成这个产品的第一批成交人群,而这些成交人群,又会给产品带来更多的相似人群。所以不管是初始标签,还是成交之后的已成交用户标签,应该是平滑过渡始终统一的。这样这个产品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慢慢卖起来。 但是很多商家往往等不了这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其实我也等不了。所以这里面需要一些运营操作,来加速这个过程。但是很多商家在这个环节上就会进入歧途了,比如说刷单。记着,只要刷单,必然会造成标签的错乱!所以刷单其实是对标签最大的伤害,很大几率会把产品的展现人群破坏掉,这样会造成两个结果:1,产品本身的潜在消费人群无法看到这个产品;2,能看到这个产品的人群,实际上没有购买这个产品的需求。
这就是千人千面标签匹配的原理。如果想要关注更多关于美工或运营方面知识可以关注疯狂的美工官方网站哦~ |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