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去年刘强东“5年开100万家京东便利店”的豪言吗?但现实中却爆出大量便利店倒闭的消息。
实际上,网络上京东便利店倒闭的消息从去年一直延续到现在,虽然目前没有具体的数据统计,但通过地图搜索“京东便利店”,发现确实有一些已经关闭。
2017年4月,京东宣布“百万京东便利店计划”,声称未来五年京东将在全国开设超过100万家京东便利店,而其中将有一半在农村,每个村都有。
时隔一年,4月12日刘强东又在2018年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公开表示,今年年底的目标要达到每天新开1000家京东便利店,一条街每隔300米就要有一家京东便利店。
一番豪言描绘了一幅未来“无界零售”的美好蓝图,但也有业内人士分析,这样的计划未免有些“大跃进”。
2018年3月20日,京东商城新通路事业部总裁郑宏彦,在京东新通路无界零售战略发布会上表示,2017年京东已完成45万家京东便利店布局。
之所以有这么“宏大”的计划,在于京东便利店采用收编夫妻店进行“翻牌加盟”模式,并非直营,而这或许也成了困住京东便利店的主要原因。
越过北京,刘强东将眼光更多的瞄准了千里之外的乡下。
时代在发展,随着居民收入的提升,便利店的升级换代势在必行。那些杂乱、拥挤的货架,叫不上名字的小食品,还有坐在门口收钱的大妈或大爷,在将来都可能会被永远留在记忆里。
京东将商业版图画到农村,一方面,可以说是精准地抓住了市场的空缺,并且扶植这些小卖店主,从而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另一方面,这也可以说是退而求其次的结果。
目前国内一二线城市的便利店已经陷入红海,7-11、全家、Lawson、好德、国安还有一系列连锁品牌都已经迅速铺开并在类似的商业模式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后来者很难谋求生存空间。
电商巨头这么看重线下门店,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人口红利逐渐减弱
线上电商的崛起离不开互联网人口红利的积极影响。不过,最近两年有关机构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年均增速一直在减缓,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有7.72亿,普及率高达55.8%。这就意味着,线上流量增长空间有限,新增流量地获取将会越来越难,代价也会越来越高。
线上零售总额被高估
线上的消费热情看似如火如荼,一片繁华,但实际并非所想的那样。《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15-2017年,我国线上零售总额占全社会零售总额的比重没有突破20%,超过80%的份额仍然在线下实体门店完成。
线上电商的价格优势不再
电商早期的核心优势就是价格,而目前获取流量成本、运维成本、物流成本等综合成本不断攀升,线上电商获利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只能通过提高商品价格或是抬高免物流运费门槛等方式来增加获利空间,这样变相地降低了线上购物的热情。
新零售的布局的确是让线下实体门店的价值重新获得认可与重视,但是,这样“大跃进”式地野蛮生长,真的好吗?
对于未来京东便利店的发展前途,一位在北京回龙观开店近半年的年轻店主表示:“以后这个行业会怎么样不太好说,像河马生鲜、苏宁小店的这种直营性质的店铺发展起来会对个人店铺带来很大冲击。”
便利店行业需要大量的资本加持,前期更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主要集中于门店硬件、库存、系统、渠道。对于个人才说拿出几万块钱开家小店容易,但是连锁店的优化却是一门复杂的科学。京东想要利用渠道优势短时间内将便利店就开遍全国,省去了大部分真正便利店的步骤和大量资金。
京东便利店,是不是还能死而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