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浪潮已经过去了,买家们应该都已经收到货,商家们是否会有这方面的问题呢?尤其是过了好几次双11的商家们来说,应该也感受到了这一次“双11”的疲软。从最初的一天到现在的22天,双11战线越拉越长的同时,大家的消费热情似乎也逐渐归于平淡。在日渐多元化的电商模式之下,属于阿里辉煌时代已经逐渐成为历史。
双11支撑消费者的,更多的是承袭了了10余年的习惯和情怀,而支撑商家的就是电商人的倔强和不服输,大家也许都在熬了几个通宵之后对着最终的销售额暗暗骂过“老子再也不干了”,但是睡醒起来又默默打开了生意参谋,认真复盘,为接下来的双12做好准备。
不少商家都在怀疑,如今的淘宝还值不值得做?答案是肯定的,不管在任何行业都存在着所谓的“二八定律”,在很多商家哀鸿满地的双11,依旧有数百的店铺实现了销售额过亿。
所以说明淘宝这个市场还有可以分得的蛋糕,但是不得不承认,如今的局势之下想要分到蛋糕已经比以往更加困难了。
其实回顾这几年的双11不难发现,在直播电商兴起、内容电商顺势而上,以淘系为代表的搜索电商在双11就逐渐丧失了优势和主动权,尤其在国家的反垄断政策之后,各路电商都在各显神通,来瓜分市场。
部分商家先升后降的“小聪明”式玩法,让很多消费者产生了信任危机,而且在今年所爆出的预售比直接购买更贵也让很多消费者愤慨不已,再加上直播电商的新起,新主播们为了留住第一批的用户,拼命压价,靠低价来吸引用户,拼多多的低价横行更是将电商类目的“底限”暴露给了更多的用户。
更多的选择权带给用户带来更为舒服的购物体验,也让用户产生了更多的选择困难,所以商家在如何让用户决策上,就变得越加的艰难,那么我们作为普通卖家应该如何去运营自己的店铺,让自己在市场中有更多的选择和决策权呢?
答案是:全链路布局+多平台整合运营+垂直精细化操作。
大部分的淘宝商家对“全链路”这个概念不陌生了,所谓的全链路布局营销可以归结成:卡位-吸引-引爆-认可-转化这个思路。
所谓的卡位,可以简单的理解成为选定主战场,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目标群体的特性,选择我们的主要营销阵地,让我们的产品产生更多的被我们的消费者看见。
吸引则是关乎我们的选品,不管我们在任何平台运营,都需要一个优质的、可以解决消费者问题、为消费者提供价值的商品,这才是吸引消费者的核心。[关于选品的内容,在往期的文章中也有详细写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往回翻一翻]
引爆和认可就是通过推广、营销等等形式,让消费者更多的接触到我们的商品,产生印象,最终再实现转化。
而对于我们中小卖家而言,我们可以覆盖的渠道资源和预算都是非常有限的,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平台操作,来实现自己店铺的销售链路。
简单点可以理解成为:站内+站外的整合营销,通过“双微一抖、小红书视频号”来多渠道吸引和运营粉丝,站内通过“免费+付费”的形式,多渠道获取流量,来打造出自己店铺/或者商品的营销链路。
精细化就是在我们整个店铺运营中的每一步,都优中取优,在遵循大行业的前提之下,找到自己的个人特征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