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2022年电商企业店和个人店是否会面临大规模补税?

目录:电商圈那些事 人气:3646

分析2022年电商企业店和个人店是否会面临大规模补税?从明星的补税潮出现后,一直波电商卖家也关心起纳税的事情了,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如果人人都不纳税,那么国防万亿的开支,谁来承担?没有国防也就不存在我们现有的电商环境。

对于企业店铺或者天猫店铺,纳税的问题其实已经很透明了,你既然以企业的名义开店,自然要有专业的税务人员给你统筹规划,该是怎么纳税就应该怎么来,这个自有税务局去督促,我们也不细聊,今天主要说的是个人名义开具的电商店铺,是否需要纳税?具体纳税的标准是如何的!

个人名义开的店铺因为是个人所开,本身不具备主体公司的资质,一切收入都归属个人的支付宝所有,因此一般情况下,在淘宝页面是无法找到个人的资质和关联的支付宝信息,如果税务局要来查询就要去找阿里调出相应的信息。

根据现今的实际情况,阿里是愿意配合国家相关部门的一切调查,要什么就愿意给什么,但是要知道:全网个人开具的店铺没有几百万也有一百万,一个地方税务局才多少人?根本没有这么多人力和物力来开展。

所以就目前2022年来说,要对个人开具的淘宝店铺进行秋后算账,一般情况是不太可能的。

当然,电商卖家如果觉得风险还是大,也愿意积极配合国家税务部门,

那么可以看下个人店的纳税标准:

1. 店铺的营业额收入每个月达3万元(也有说10万或者15万,季度45万营业额),才需要缴税;

2. 一年的营业额超过10万的店铺,必须进行工商登记:进行工商登记后是小微企业按照小微企业标准来纳税,是一般纳税人的同理;

小微企业一年的营业额在180万以内的,是可以免缴增值税,年利润100万以内,企业所得税缴纳2.5%,如果是个体户,那么企业所得税也不用缴纳;

3. 如果你的年营业额没有达到10万,应该如何缴税?这个情况的缴税标准是按照工资薪金来缴纳,也就是个人所得税,最高是缴纳45%(看清楚是最高哦);

总结一下:按照国家税务局颁布的法规,就算是个人所开具的淘宝店铺,也是需要依法纳税的。

但是当前的大环境是比较艰辛的,如果按照每月营业额3万来算,其实实际利润可能连几千块钱都没有,真的还不如去打工(你去打工那几千的工资根本没有资格纳税)。

当然,卖家们如果觉得风险大,就去工商登记,但是目前来说,老白建议不用很急,电商中小卖家先看大形势在说!

2022年必然是税务大年,不仅是电商圈头疼,在很多的圈子里都会因为纳税的问题想破脑子,这一年里预估各行各业缴税纳税的情况会层出不穷,特别是一些本身就是空壳公司的存在,一定要注意现如今已经取消了个人独资和企业个人所得税的核定征收;

原来的核定征收的制度1000W的收入,100W的应纳所得额;按照35%的税率缴纳27万;新规定取消了核心征收,1000W的收入,如果是空壳公司,没有成本费用,要按照35%的税率,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333万。

所以老白关注的不仅仅是中小电商个人纳税的问题,而是其他的例如明星艺人/私募/上市公司的流通减持/炒房客/豪宅/豪车/奢侈品市场/收藏品市场在这条新规出来后,他们应该做怎么样的应对。

他们的税务问题会远远大于电商中小卖家,相信税务局会抓重点。


关于电商店铺纳税的问题,其实从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很多的卖家其实对于这块都很关注(直接关乎本身的利润),特别是从今年的薇娅事件后,加上随处可见的短视频,让大部分卖家们对于电商纳税有一种老虎追着屁股后面跑的感觉,在加上一大批做税务统筹的哥们的讲解,可能一些年营业额超百万的,头发都要想白了。

但是对于绝大部分的电商卖家而言,老白觉得大家想象的情况还是危言耸听,并且不符合国家大环境的利益。

首先我们要知道国家纳税的核心:

1)缩小贫富差距

2)维系社会稳定

3)保证国家的收入

从目前的大环境来说,想要实施全部电商卖家补交税收,很难,也不太可能:

第一个是影响太大;

第二个大环境不允许,这几年的经济环境已经很难了,特别是现在疫情还不稳定的情况下;

第三国家要解决就业,要稳定生产,当然不排查税务机关会对某一家公司进行追查和补缴税款的行为,但是盯住的一般都是头部,打典型;

一句话总结:如果要缴纳税,90%的电商店铺可能都要倒闭,因为电商的这个成本太高,利润太薄了,比如拼多多就不用开了,所以对于几乎所有的中小卖家来说,不用考虑的这么远,要发生也发生不到你身上,你那几两肉,还真不够人家盯着你。

我们来看实体店的成本是房租和人工;网店的成本包括有直通车,补丹,仓储,运营,运费等等,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你的利润能超过50%?

所以要进行全网的电商系统纳税补税,就目前的形式来说,老白预估不太可能。

以上就是今天要分享的所有内容了,关注疯狂的美工官网,网站上每天分享不同电商精彩内容哟。

随机推荐

疯狂的美工 Fkdmg.Com  © 2013 - 2025